《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被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文化随笔,教学的重点是要理解作者所发表的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用散文的笔法写就的一篇艺术评论,谈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因偶然缺损双臂而意外获得了非凡的美学价值,观点建筑在哲学,文艺美学的基础上,表述又极具概括性,因而内涵深蕴。为了降低认知难度,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不拘泥于文本上那些艰涩难懂的句子的理解(甚至我有意淡化这些句子的揣摩,我只有用“这种语言是清冈卓行的语言”来说服自己),而是结合同学们的艺术眼光,通过具体的事例把作者的观点引向生活层面,从而藉此把学生批判的目光牵引入更深广处,在研究探讨中培养思辨习惯,启迪创新思维。
知识目标:
一:虚实相生原理及实践(教学重、难点)
二: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评价)
三: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 ……此处隐藏9350个字……与“完美”。
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1.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