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密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此处隐藏29909个字……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习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习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习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